张治国(阿酷)职业配对师
中国职业拳击赛事,由中国职业拳击第一推广人刘刚在2002年以云南电视台电视节目的方式开展以来,真正进入到第一次喷发阶段,是盛力世家2014年开始在上海奔驰中心举办拳力联盟职业拳击比赛,随后各地推广人涌现,各种赛事不停涌现,出现百花齐放的局面。但这些年来很多赛事也在不停萎缩甚至消失。 最根本的原因还是没有盈利模式。 职业拳击比赛没有盈利模式,这个是全世界80%的地方遇到的问题,真的能比赛赚钱的市场,在全球屈指可数,大概也只有美国,日本和英国,而南半球的澳洲还有点勉强。 在中国,菲律宾,泰国,德国,意大利,俄罗斯等国家,赛事投资人都是亏钱贴着钱在做比赛的。当然这里所说的投资人是从整个赛事的投入产出比来说,不包括坑蒙拐骗赚投资人钱的少数推广人。 没有盈利模式,只能靠投资人赞助商凭着爱心死撑的市场,能走多远能有多大呢? 今天让我们来分析一下这个市场的现状,探讨一下职业拳击的出路。
票房?几乎为零 接触职业拳击赛事这么多年来,能有几场票房是真正卖出去的?我印象当中只有两场:2015年10月苏州比赛,因为请了当时很火的薛之谦前来表演,黄牛门票翻倍出售;2017年邹市明上海卫冕赛,一个是邹市明的票房号召力,另外一个重要原因也是很多娱乐大牌明星亲临现场。其他的比赛有几场出现门票全都卖出去的情况的? 国人不买门票看比赛的心理,根深蒂固,最初源自于把文艺放在高于武艺的社会地位的千年政权需求。每次做比赛都有很多人问我有没有免费票,甚至是拳馆训练拳击的人和从业人员也都不愿意拿出几十块钱一百块钱买一张门票,而宁可去买一张粗制滥造的电影票。 不过其实在美国普通赛事的很多门票最便宜的也只有5块美元,也就是相当我国人的五块人民币。只有高级别的比赛门票才会因为市场关注度水涨船高。
版权?只有一家。 目前整个中国职业拳击市场,由媒体购买版权播放的,貌似只有腾讯购买盛力世家拳力系列赛事版权一事。这也恰巧是腾讯有这方面的体育赛事内容需求。其他电视台播放,媒体播放,从来没有向赛事方购买版权一事,只有赛事方交钱给电视台网络平台请他们制作播放的生意。 所以PPV付费看视频或者直播比赛,在中国?目前还没有市场。很多网络直播平台是付了钱给国外比赛引进直播留,再免费给国内观众看的,求的只是一个流量。
赞助?难以持久 曾经威尼斯人赞助盛力世家赛事,统一润滑油赞助拳威四海赛事,永利皇宫赞助IBF赛事,现在都看不到了。 而浦发银行赞助拳星汇赛事18年风风火火做了4场,后面是否能够持续,也不得而知。沙洲优黄是每年持久赞助苏州邮政和苏州定园举办的职业拳击赛事,但是一年也只有零散的一场而已,导致赛事没有办法成为体系。 什么叫赞助?本身赞助就应该是赛事锦上添花的事情,到国内却成了主要收入来源。把一切希望都放在了赞助身上,但是一旦比赛的质量不够精彩,比赛的赛后影响微乎其微,赞助商的不到期望的广告宣传效果,在千万种广告方式可以选择的情况下,他们必然就会转换方向。
职业拳击赛事的三大收入来源,在国内都很难成为赛事独立支撑的靠山。如果赛事方没有盈利模式,比赛就没有可持续发展的前途,拳手的出场费就没有办法得到提高,想要靠拳击改变人生的普通家庭出生的孩子,就会越来越少。 那职业拳击赛事的出路在哪里?
在分析赛事出路之前,必须要讲的是赛事质量问题!因为对于职业拳击市场,产品只有两个:1.赛事;2.拳手。
赛事承担了很多元素:任何职业赛事都有着商业包装和娱乐性质,但是不管你商业包装多好娱乐性质多足,这些虽然不可缺少但却不是根本。归根结底任何职业赛事始终都是体育赛事,而拳击比赛试图推销的卖点是:人类的强者:拳手们,抛弃伤害甚至生死的风险,走上狭小的拳台,展开两个人之间赤裸裸的对抗冲突以及围观者的论战。 赛事没有质量,就像饭菜没有口味,食之无味。一桌菜上得再多,没有好吃的,也只是摆设,也只是浪费食材。 有质量的赛事会让人随后一段时间津津乐道值得回味,没有质量的赛事就像一晚泡面吃完不一定能饱,就算饱了也很快就排泄出去了。灯光舞美做得再好看,离开了赛事质量,也只是吃白粥用黄金碗盛而已。可问题是还有很多推广人还是不明白。
拳手承载着很多梦想:拳击是一项特别的运动,我相信很多人从事拳击并不是他们自己选择了拳击,而是拳击选择了他们.平凡无奇甚至生活困境有时候从一生下来就已经注定了, 但更糟糕的是绝大多数人无法逃离这样的命运,很多负面的因素结合在一起成为了人们上进心的极大的阻碍,让人很难相信还有所谓的梦想。很多时候梦想只是像镜花水月,但是却推动着整个社会追寻并且为之奋斗。 而拳击给了普通孩子们一个机会,去对抗自己的宿命。在如今这个社会阶层节构趋向固定,除了用金钱和人际关系铺路之外的上升通道越来越狭小的年代,拳击给与年轻人一个切实可行的靠自己努力能够打通的上升通道,他允许任何一个原本一无所有的人取得伟大的成功。而在目前中国这个年轻人走向阴柔的社会状况已经引起社会的反思,民族需要更多的强悍的阳光的同时又谦虚的英雄式人物出现。拳王就是最好的代表,就是现实世界的超级英雄。 于是,举办拳击赛事的推广公司有没有或者能不能选拔和培养顶尖拳手,打造成为英雄式人物和偶像式拳王?这个世界上拳击市场大概90%的钱被1%的拳王和其推广公司赚去了。 这就是你的赛事重要产品之一。
只有考虑到这两个因素,推广人才有资格探讨赛事的出路,否则你也没必要再往下看了。
职业拳击的目标客户在哪里? 如上所述,既然拳迷还没有养成有支付习惯的市场,那么目前职业拳击的目标客户在哪里? 目前还是在两个地方: 1. 政府 没错就是政府。目前中国经济发展速度减缓,衣食住行市场都已经相当发达甚至饱和,老百姓对于精神层面和体育健康的需求随之增长,中国体育市场的潜力无穷大。中央乃至各地政府,也明白这一点,扩大内需当前最大的空白和潜力所在就是体育市场。 所以很多地方政府正在积极以政府采购的名义支持当地体育事业发展,以作抛砖引玉的引导体育市场发展。这个是国策。 2. 企业商户 职业拳击赛事既然是市场化行为,就应该在市场寻找客户。 赞助商就是商户之一,因为他们有品牌展现需求。除此之外,还有一些地产项目,商业地产,旅游地产等等需要吸引客户的时候,都能够成为在项目中举办赛事的客户。甚至商会和企业年会,商业化的赛事在不脱离体育赛事本身融入到商户的企业行为中去,这个是一个现实可行的做法,也是可以探索的未来。
但未来的市场绝对不会只先限于此,也不能只限于此。
职业拳击赛事的盈利模式在哪里? 但这两项也只是能够勉强举办一些赛事,也不能形成有效的长期的盈利模式。没有有效的盈利模式也只是放烟花一样的空热闹一场,资本还是不会进驻。那么盈利模式应该往那里去寻找和建立?真正愿意买单的大众客户在哪里?
1.00后 如果说做市场要往前看十年,那么十年后的消费主力就是现在的00后。00后是一群被高科技包围的,思想开放见多识广的年轻人,这一代人出生在信息时代,但也是竞争激烈的年代,他们的未来能力和成就将会超越之前的任何一带人。 00后的消费习惯任何时候都离不开网络产品,职业拳击赛事如何培养00后未来的消费习惯,如何和未来的网络产品挂钩?利用什么样的网络产品,能够进入00后未来的生活空间和消费习惯,是现在就需要思考的。 2.5G科技应用 既然超高速无限网宽的5G必然要来,是不是有产品可以和职业赛事切合使用?比如说穿戴设备,不管是在现场高台远位或者在家中网络看比赛直播,有没有可穿戴设备可以直接拉近视觉?甚至可以拉近到拳台中央亲临其境的视觉?甚至可以在穿戴设备的网络直播中任意选择坐在拳击宝贝的身边。这样的科技并不难实现,这样的直播收费才有可能实现。 3. 平民化周边项目或者产品的开发 之所以大多数家长不愿意自己的孩子联系拳击,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宝贝自己的孩子,害怕受伤。那么是不是可以提炼出来拳击系统中的某些独立项目,类似于跆拳道这种相对较少对抗性的,却又能提高少儿的身体素质和反应能力的,以从小培养拳迷。 4. 泛娱乐化 在中国很多体育明星的体育价值和其娱乐价值比起来大概只能占很少一部分比例,职业拳击运动是否可以在不影响体育核心内容的情况下,增加泛娱乐化运作,从娱乐市场中分一杯羹。泛娱乐化除了影视产品小视频之类的,网络游戏也是一片巨大的商业价值空间。 5. 角色代入 拳击之所以离大众很远,而大众运动足球篮球羽毛球离大众很近,除了拳击对抗性会带来一定伤害和痛苦之外,角色代入感太差是一个问题。解决角色代入的问题,拳王才会成为大众期盼或者幻想自己成为的偶像。 6. 白领拳击和大众健身 美国俄罗斯日本墨西哥菲律宾,之所以拳击如此发达,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练习拳击的人口基数很大。而拓展白领拳击和大众拳击健身,是不可或缺的培养职业拳击市场的方式,一大部分先行市场的潜力也在于此。如何激励如何引导,拳击项目不应该被宣传成为斗凶比狠的运动,而是应该绅士礼仪优先,斗智斗勇的运动。
考虑到综上几点或许还有更多的点,需要众多企业介入这个产业,才能合力创造一个绿色的生态循环系统。在绿色生态系统中才能够建立现金的流动和价值的放大,健康的盈利模式就能够应运而生。有市场潜力有盈利模式才能吸引资本进入,有资本进入才能够推波助澜快速扩大市场和影响力。 |